close

別讓孩子習得無助感

前幾天聽到一個令人鼻酸真實的故事,有一個國小三年級的小孩子,每天放學後都要在安親班待到九點才回家。學校的老師說:「小明在上課時,眼睛就是恍神、恍神的,問他問題,好像都沒什麼反應。」;級任老師嘆口氣的說:「利用中午幫他補救教學,他來了就是睡覺……!」;安親班老師心裡沈重的說:「小明在大班教學時根本不做功課,都要等到七點多,同學放學後,才能安排助理老師一對一的指導他寫功課……!」;「我沒有讀過什麼書,所以我不會教他。但是我有送他去安親班,他們是一對一教學耶。」我也聽到媽媽無奈說;級任老師更是失望的說:「他作業都寫對,但是考試都不會,去安親班還是沒什麼用啦!」

習得無助感(Learned Helplessness)是描述學習態度或心理疾患的心理學術語,主要用於實驗心理學。習得無助感就是「經過某事後學習得來的無助感,意謂著一種被動的動物消極行為(也包括了人類行為),其中被動的因子占相當多數。習得無助感最常見的描述是:一個人消極的生活情況,經常沒有意志力去戰勝困境,而且相當依賴別人的意見和幫助。成因不單是生活情況的改變,或是特殊的生活體驗,服用藥物有時也會造成這種心理困境。上段所描述的個案,就是典型的習得無助感的例子。

平常和同事、家長閒聊時,會發現這樣的孩子也不少呢。身為老師、家長的我們,怎樣讓小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,不要有「習得無助感」,讓這類的小孩子能夠願意學習,進而樂在學習。首先,我們要有「人有上智下愚之分」、「智慧是多元的」、「人是有個別差異的」的認知。所以,對學生(孩子)不要有齊一的標準。其次是建立學習的信心,教學時,要讓小孩子學得有信心,他才願意繼續學習。第三,要因材施教,有的孩子只能專注五分鐘,那你就安排一次五分鐘的學習課程。最後就是不斷反思、尋求專家協助,找出最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。

我們常常會期許老師要成為學生「生命中的貴人」。我們的家長、老師們對孩子都很關心,希望他們學得「更好」。我們也知道家長們為了生活而忙碌,老師平日的工作也不輕鬆。但,當我們為那些「跟不上」的孩子,而「搖頭嘆息」的時候,讓我停下腳步,轉個念頭,想想法子,讓學生有個生存的機會。

09 三月, 2009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熊爸。阿土伯 的頭像
    熊爸。阿土伯

    《熊爸。阿土伯》的異想世界

    熊爸。阿土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