彰化縣103年幼童軍聯團舍營活動,在東勢林場舉辦,我在分組闖關活動中,負責「毛克利,你在那裡?」的團體遊戲。前半段,帶得卡卡的,小朋友亂哄哄的,內心裡有點生氣,還故意的把他們就讀的學校,大聲的念出來,似乎在掩飾內心的焦慮;後半場,找到這個活動的設計人-張校長,跟他溝通一些想法,但是還無法體會到帶活動的要領,所以就請他下場示範一下,看完後,好像「任督兩脈」通了一樣,接下來,雖然依然是調皮搗蛋的小學生,但已能把他們放在「如來佛的掌中」,他們不但專注的聽講,更能踴躍的參與,臉上露出快樂滿足的笑容,我也覺得很有成就感的。
這個活動一開始,我先請教一些內行的服務伙伴要怎麼帶,他們口訴一些方法,加上自己的理解(使用知識螺旋的術語,是他們把自己的內隱知識轉化成口語化的外顯知識,我再將外顯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內隱知識)。闖關活動一開始,我先敘述叢林故事中,毛克利和伯魯的關係,再由一組小朋友(因為有人建議先找一組示範),結果當毛克利的滿場跑,另一個忙者追。看看周遭環境,場地上有花台,周圍的磚塊很銳利,再加上地面不平,跑起來很危險。所以趕快再加上一條規定「只能跑三步。」(剛剛聽到有人說,只能跑三步。)結果,調皮的學生,把腳步跨得很大,在狹窄的空間中助益不大。接著趕快又規定只能跑一步(我想這樣子,會比較安全了!)但是發現,學生已漸漸「意興闌珊」了,因為覺得太容易打到對方了,沒有什麼挑戰性了,帶活動的人,也累積起情緒來了。
好不容易,上半場結束了,趕快找原設計人,溝通一下。我問他:「需要六枝紙棒子一起用嗎?」他說:「不用,一枝就夠了,其他五枝是備用的。」我抱怨的說:「場地這麼小,毛克利一次只能走一步!要不然,很危險。」他說:「不用限制走幾步啊!」⋯聽得我一頭霧水,不懂得他說的情形,要怎麼帶,只好請他帶一下,讓我看看。學生來了,看著他把學生排成一個活動圈,他站在中間,先引導學生唱歌,講述者叢林的故事,然後找出兩個學生,一個當伯魯,一個扮毛克利,當伯魯的學生準備好之後(矇住眼睛),就問道:「毛克利,你在那裡?」這時候,當毛克利的學生,就走到圈內某一個地方(不限制走幾步),回答說:「我在這裡!」,接著伯魯就憑著聲音的方向和距離,走過去,揮棒打下去,打到算贏,打不到算輸。毛克利可以站著回答後,趕快蹲下來;也可以身體傾向右邊回答,然後身體轉向左邊(兩腳不動就可以了!)觀摩之後,我學到帶這個活動幾個關鍵技巧,再來,就如魚得水,這些學生「任我玩了!」,他們也興高采烈的,要求多玩幾次。
這次的經驗讓我深深的發現「找到好方法,就會有好結果。」當我們抱怨環境不好,學生難教、客戶難搞之餘,我們有沒有想想,再去找找更好的方法。這次團體遊戲成功的關鍵因素,我發現,首先是集中焦點,學生圍成圓圈,專注的看圈內同學的動作,集中所有人的焦點;其次是建立遊戲規則,追的人,詢問後,聽音辨位,揮棒只能一次打下去(不能揮來揮去),打到算贏,三次揮棒打不到算輸。被追的人,回答後,兩腳就不能移動,但身體或蹲或躺、或站直或歪斜皆可;最後是成功讓別人看得到,學生的反應、輸贏,被全體同學看得到。
留言列表